一、根据样品表面特性选择
高光泽表面(优先选SCI)
适用场景:金属制品(如汽车漆、不锈钢)、高光塑料、亮漆家具、镜面涂层等。
原因:镜面反射光对颜色外观影响显著,SCI模式包含镜面反射光,能反映物体真实颜色本质,减少表面光泽差异的干扰。
示例:测量汽车车身颜色时,SCI可避免因喷涂光泽不均导致的数据偏差。
无光泽或哑光表面(优先选SCE)
适用场景:纸张、纺织品、哑光涂料、粗糙织物等。
原因:此类样品颜色主要由漫反射光决定,SCE模式排除镜面反射光,更贴近人眼观察效果,避免高光干扰。
示例:哑光墙面漆的质检,SCE模式能检测出肉眼可见的颜色差异。
二、根据测量目的选择
颜色本质分析(选SCI)
场景:研发配方、颜色绝对值对比、计算机配色(CCM)。
优势:SCI包含所有反射光(镜面+漫反射),剥离表面光泽影响,专注于颜料或染料本身的颜色属性。
应用:油漆实验室调整色母粒配方时,SCI确保颜色数据仅反映色素差异。
外观视觉效果评估(选SCE)
场景:生产线质检、成品验收、外观一致性控制。
优势:SCE模拟人眼实际观察(仅接收漫反射光),更符合终端用户对产品颜色的感知。
应用:家电外壳出厂前检测,SCE可发现肉眼可见的色差问题。
三、根据行业标准选择
汽车/高端制造业:通常要求SCI模式,因需控制颜色本质(如GM、Ford标准)。
印刷/纺织/纸张行业:倾向SCE模式,因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,需匹配视觉外观。
特殊情况:若客户或行业规范明确指定模式(如合同要求),直接遵循即可。